京津冀為什么死活拼不過長三角珠三角?
- 時間:2014-06-25作者:Admin
京津冀一體化已經喊了10年有余,今年喊得格外響。可實際情況是,京津冀仍然未能實現一體化,區內發展很不平衡。
曾經有專家這樣評價京津冀區域:在中國,沒有任何一個地區有京津地帶這樣優越的城市發展平臺--無論是珠江三角洲還是長江三角洲,它們的政策、資源、人才、科研優勢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都無法與京津冀比肩。雖然如此,相對于長三角、珠三角,京津冀發展那真是差遠了。
為什么京津冀與珠三角、長三角相差這么遠?小編帶你來一探究竟。
1、對北京的依賴性太高 但北京未必分肉
京津冀的中心化傾向特別嚴重。北京憑借首都的區位優勢匯聚了各方資源,金融、文化等高端產業聚集;河北眼巴巴地看著北京,等著北京分肉,但北京至今也沒給他分多少肉。從目前來看,京津與冀之間已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貧困帶,二元結構明顯,貧富差距的矛盾突出。
形成反差的是,長三角地區的上海與杭州乃至蘇州,珠三角地區的廣州與深圳,形成了 "多核"的城市群發展模式,基礎設施連接順暢,產業布局各有優勢,城市經濟發達,公共服務差距不大,區域間的融合與互補發展相對協調。
2、交通物流一體化落后
據媒體報道,從北京到河北邯鄲市下屬的武安縣,需要經過高鐵、汽車、出租或公交三次換乘。京津冀的交通一體化還遠遠未形成。
而在長三角地區,從上海出發到周邊各方向的縣級市都有動車直達,3小時經濟圈輻射效應明顯。在珠三角,從廣深出發到周邊各市的高速公路也是四通八達。
3、產業同質化 各自為政且內訌嚴重
京津冀三地仍是互不相關、各自獨立的產業體系。盡管北京具有科技、信息產業優勢;天津有先進制造業優勢;河北有重工業優勢,但是京津冀之間近幾年來,圍繞著基礎設施建設、制造業、產業平臺搭建等等競爭激烈,內訌嚴重。其中主要也是由于京津冀地區涉及三個行政主體,其中兩個直轄市,各自為政,這種行政劃分的壁壘就導致了市場劃分。
相對而言,長三角、珠三角域內城市的合作氣氛良好,分工協作效應已經呈現。譬如上海總部經濟就很好地輻射到周邊地區,很多總部位于上海的企業在周邊城市建立研發和生產基地。而珠三角經濟圈由廣東省級層面統一調配資源相對容易,產業主要由加工貿易導引,但各城市錯位發展效應顯著,這樣反而容易形成集群效應。
4、京津冀市場化程度不高
整體而言,京津冀發展源自行政力量,而非市場驅動。當行政命令使各種資源不斷地流向北京市、天津市的時候,首位城市應該起到的"涓流效應"遲遲不能出現。
相對而言,珠三角是最早對外開放的區域,也意味著是最早實行市場化,區域內行政分割力量小,資源要素自由流動。而長三角作為外向型經濟的另一代表,市場化程度也非常高。
5、京津冀多國企 民營活力低
京津冀民營經濟改革滯后,國有企業比重太高。國企比重高的結果是其轉型難,產業轉移也難。而民企少,導致其產業承接能力也弱。譬如天津,周邊民營企業極少,導致其缺乏承接北京制造業的活力。
而眾所周知,長三角和珠三角都是民企的聚集地。民企在區域間的協作上,會更靈活。
來自:中國建筑新聞網